有些消息,好快、好突然…
「之前都很樂觀呀,怎麼會?」
「跟他相處很輕鬆,都看起來沒有煩惱阿,是發生什麼事了?才會這樣?」
這些話是,當發生自殺事件之後,我們很常聽到的。
是阿,怎麼會這樣呢?
🌟微笑憂鬱的問答小劇場
另一方面,被詢問的人是什麼的內心OS呢?
「不用讓人擔心,要表現得好好的!」
「就算表現出來,他們也不會懂,而且還有可能嚇到人…」
「真的狀況很糟,就躲起來自己處理就好,不要被人發現。」
「我表現出來,可能會讓別人也憂鬱起來,不能這樣。」
為了符合這些OS,
有可能包裝過、調整過、或是用盡力氣支撐出一個
陽光、開朗,或至少是不被擔心的樣子
這個樣子有時候也讓我們周圍的人看得霧煞煞,
「好像有需要關心一下,總覺得怪怪的?可是說沒問題了耶?….」
於是提問的人,這樣的說服了自己,
被問的人,也覺得似乎鬆了一口氣。
上面這種看起來好來好去,可是卻怪怪的狀況
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態呢?
🌟憂鬱的心理狀態
憂鬱有時候是一種腦內失衡,酬賞機制或內在評價機制的失衡。
容易對他人、世界、自己有負向的看法。
這邊不是說她會貶低其他人,也不是像電影小丑那樣,看所有都不滿的反制。
而是一種「就這樣吧」、「不會懂得」、「沒有辦法」、「沒有力氣」
這類有氣無力的狀態。
發生的事情不管怎麼看、怎麼去想,感覺都很無趣。
偶爾也可能懷疑,該不會其實都是自己的問題。
再更多一些是對自己的攻擊,語言的、被動的、主動的、環境上的。
可是,這樣的狀態,在我們生長的環境與文化中,
很容易被隱微的「希望可以更好」、「笑口常開好運來(愁眉苦臉招衰氣?)」,是不太被允許的。
就算可以,也有一定的範圍或期程,不能太多、不能太久,不然「看你這樣我也很難過」、「你這樣讓我很有壓力」。
久而久之,「表現出憂鬱」本身也成為壓力了。
再加上憂鬱本來就容易對自己有負向的想法,因此更容易就感覺:
需要改進的,其實是自己吧?
所以結論來了:只要我要表現得開朗、樂觀,這樣就沒問題了!
而微笑憂鬱這個詞,也因此被提出討論。
像是演藝人員、名人、高社經地位的人或是自我要求高、需要注意他人怎麼看待自己的人,往往會因為擔心說出脆弱面而有什麼影響,使得外在表現出來的樣貌與內心狀態兩相矛盾的情形。
當然,這樣的狀態不是每個人都這樣,說明起來很複雜,這邊只針對「看起來樂觀開朗但其實很憂鬱」的情形做一些討論。
也可以這麼說,其實:
憂鬱,沒有一定的表現方式,有的人會外在表現出來,有的人不會。
怎麼表現情緒,會與每個人的認知、價值觀、生長環境、文化背景等因素有關。
在這個社群網絡的時代,也許這個詞對於哪一族群類別已經不是那麼明確。
網紅、網路上的自我形象、修圖、經營人氣粉專等等,
在微笑與形象後面,真正的自我狀態又是如何呢?值得我們有更多思考。
🌟陪伴憂鬱小指南
我們可以怎麼做呢?以預防與關心的角色來說,我們怎麼知道什麼時候需要多關心一下?什麼時候真的沒事?我們又可以怎麼說呢?
1️⃣評估是否有發生重大事件。也許看起來沒什麼,但事情如果普遍認為會是滿打擊人的。如果你想要,可以直接發出邀請,也同時保留等待的空間。讓對方知道,準備好或是有需要的時候,你會在。
可能可以間隔幾天出現簡單對話,確認情形。
像是:「這件事很讓人難過,如果你想說我可以聽」、「我不知道發生什麼事了,不過如果你願意,我們可以一起慢慢度過去」。
2️⃣不經意的語言訊息。例如:無趣、無望、不值得、沒有價值、死亡。
對方可能不經意地提起,可能有意無意的。
當聽到的時候也許可以多問一些,好奇對方是怎麼想的。
3️⃣人際互動連結。有時候憂鬱起來,真的不想跟任何人互動,當對方突然消失、或是漸漸越來越少出現,你可以嘗試問看看,輕鬆簡單的邀約出門或是拜訪,讓關心可以傳遞,也有一個契機讓對方出門走走,或是找事情做。
4️⃣陪伴。是一種「我們」可以一起如何如何,或是「我」想關心你,所以主動做些事情。
不是用口令或是口號告訴對方,應該要開心、要多出門、不要想太多!
5️⃣找專業。陪伴者、憂鬱者本人、甚至周圍會遇到的人,也許多少都會有不同的情緒與壓力。
在過程中,如果感到很難抒發、低落或有生命危險的可能時,只要是有受到影響或在乎的人,(不是只限於本人喔!),都可以找專業協助,如:心理師、精神科醫師或是學校輔導老師。
一個人、兩個人的力量不夠,我們就多找幾個人一起,分攤下來,每個人的壓力才不會太大。
以上為「微笑憂鬱」的簡要討論。若您在讀完本篇文章後,有感想或困惑,歡迎與我們<哈米思信箱>聯絡;若您有專業服務的需求,歡迎向<哈米思心理諮商所>預約。哈米思心理諮商所每月為親近有需求的民眾,並勵志推廣專業心理健康服務,特別規劃:特定議題諮詢與特色個別諮商,歡迎參考哈米思心理諮商所<最新消息>
✒️作者:哈米思心理諮商所-陳青序諮商心理師。
哈米思站內文章參考:
站外參考資料:
歌手李玟驟逝與有關「陽光憂鬱症」的討論(BBC NEWS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