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人之家》是一部紀錄片,獲得2022年第24屆台北電影獎四項大獎,並入圍金馬獎最佳紀錄片與最佳剪輯。
導演盧盈良用影像記錄下自己相隔24年後回到老家的過程。過程中,本來好像在記錄對神的疑惑,疑惑為何別人家都受到幫忙,自己家好像一直為錢所苦。歷經五年的歷程,拍到最後,當初的那個疑惑不複在,反倒紀錄了導演真正的「回家」,有根了的那種連結感。
「回家」總讓許多人既期待卻又帶著隱微的情緒,許多討論這部影片的影評提到「原諒」,更是彰顯出家對台灣文化有著特殊的情緒含意。
看到這部影片介紹時,英文片名為「A Holy Family」讓我有些困惑,所以查了一下,發現這部製片是由精通歐洲與亞洲語言和文化的Stefano Centini 擔當。Holy在基督教信仰裡,是非常神聖、聖潔、和諧、平安的意思。這部影片如何讓不是華人的人,連結到Holy的感受?這種文化相應性,究竟要如何呈現在台灣本土紀錄片的「家」?於是我帶著非常好奇的心情來到電影院。
(後有影片討論,此為防雷線,建議觀影後再閱讀)
(後有影片討論,此為防雷線,建議觀影後再閱讀)
(後有影片討論,此為防雷線,建議觀影後再閱讀)
片中,導演哥哥國小意外開始通靈,父親簽賭成性,母親刻苦耐勞的將三個孩子拉拔長大。 有許多的畫面既是全家對父親的埋怨,無奈又生氣,卻也在日常之中有著深刻的連結以及拿著這件大家討厭的事當笑話。這時候的氣氛與玩笑,是家人間特有樣貌,也是這些地累積,造就了「家」這件事。
如果要描述「家」,你會怎麼形容?
過年是一個容易想起家的節日,心理學總是提到:家是造就我們的溫床,也是容易讓我們沉溺的地方。
影片一開始,展現出一種抑鬱陰暗的氛圍。故事是這樣的,老母親嘗試打電話給導演,詢問他為什麼不接電話?什麼時候會回家一趟?這不斷的電話響鈴,通通幾乎都是由家鄉的家人來電,詢問著近況、詢問著什麼時候回家、順帶兩句家裏最近的狀況。這是台灣尋常的離鄉工作者生活,透過一通通電話貫穿著一幕幕場景,同時也展現出家人之間的微妙情感。
有一幕讓我印象深刻,導演對著好不容易把番茄田順利種起來的哥哥說:離開家之後,看到哥哥事情做不好,生活這樣,常覺得罪惡感。哥哥只是憨厚的聽著。導演繼續又說:這次回來拍,好像才覺得自己不是一個人。
哥哥想了一下,茂密番茄田間散落的陽光灑落在他明亮的表情上:你本來就不是一個人呀!
電影院中,頓時聽到許多吸鼻子的聲音。
那不是「自己一個人」的猜測,而是從自己逃離24年的「家人」口中說出,聽起來還如此自然,甚至是帶著一點開懷與困惑,像是在說:你怎麼會這麼想呢?我們本來就都在啊!
家裡需要我們做些什麼,如果是我們做得到的,心裡就覺得好像還可以承受嗎?那如是家對我們的期待是我們做不到的呢?
成年開始能夠養活自己的那一刻,選擇離開需要很大的勇氣,留下來的又何嘗不是?心中瀰漫著這麼複雜難耐的感受,一時之間也難以說盡。
家裡給的,不一定是我們要的;我們要的,家裡可能也有它的限制。
再有一幕,是媽媽翻找著照片,說著從小到大只有出嫁時的照片,再也沒有其他照片了,因此這次找導演回家,是想要拍張照片,當作遺照,媽媽連帶述說著沒辦法好好栽培導演的愧疚。我後來在找訪談資料時讀到,有工作人員說,那時有一個鏡頭對著導演,而導演哭到不能自己。
這些要與不要的。
小的時候我們可能沒有選擇權,所以,符合了開心,不符合了委屈、生氣、無助。都是來自別人給的。
也許想著為什麼別人家可以這樣,我們家不行;別人可以這樣做,我可以嗎?有些選項,是我能選的嗎?
網路上流傳著一句大家揶揄的話:「貧窮限制我的想像」,這句話或許完美詮釋了許多事情,也是現在媒體坊間都在運用的價值觀-金錢至上主義。套回每個家庭帶著來的,我想可以改成這樣:「家的限制,讓我們只能在框框裡選擇。」
更擴大的去看,是系統中的互動。家的限制包含錢本身,但也不只是錢,它可能存在於日常、存在於價值觀、交友方式、看待世界的視角,更存在於你的細胞中。常有人說,你哪些部份像誰誰誰,或「這是你的手足呀,看起來就像一家人」。這樣的遺傳密碼,不只是生物上的,而是舉手投足或是表情運用,也都包含於其中:因為從出生到現在都綁在一起,總會有那裡相似。
所以,家給的限制,讓我們沒有選擇權了嗎?
選擇權在你自己手上。
這是直接來的一個破題。也許你會說,說了這麼多,坊間這些書,不就是一堆的童年創傷等著我們修復嗎?如果這麼痛,我們怎麼可能好好的選擇?
就像導演也許有一天,突然覺得可以回家一趟,也許是一個契機,也許有其原由。
我相信,那準備好的一天,自己會知道,知道自己有力氣了,知道家怎麼樣都無法再傷害你了,知道就算那個人說了那句話,但不會動搖你自己的價值與愛時,就是那麼一天。
在那一天到來之前,我們可以不想回去,我們可以在日常中打滾浮沉,幫自己儲蓄戰力:
1.釐清哪些是自己的價值觀,哪些是家人付諸你的,替自己認領與選擇。
2.釐清互動方式,知道自己的位置,選擇要不要繼續或是有限度地繼續。
3.找到愛自己的方式,用長大的自己陪伴也許童年受傷的某個時期。
或是儲蓄隊友:找到好的伴侶一起回家面對也是一招。
將自己站穩之後,再去思考要不要「回家」,用什麼樣的方式?什麼樣的關係?這樣的回家,想要什麼?可以容許什麼或接受什麼了呢?
春節年假是所有華人習俗團員的時候,這時容易讓人想起家帶給我們的,也容易讓家人間緊密的接觸。如果有不舒服的情形,可以幫忙自己找到安穩的位置,也觀察一下自己的身體狀態與情緒起伏;或者避到手機裡面去,也是一個方法。如果開開心心的,那紀錄這樣的一刻也很重要,每年的過年都會是獨特的一年。祝福大家,新年快樂!
以上為融合了台灣得獎紀錄片與過年返家的自我照顧心理小方法,若您在看完本文章之後,想要進一步討論或有相關心得想要分享,歡迎來信<哈米思信箱>;若您發現自己對於回家這件事有非常強烈的焦慮或憂鬱,甚至影響到日常生活,建議可藉由諮商心理師專業來釐清自己對家的感受。
相關資料:
神人之家|盧盈良 – 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台北電影節最佳紀錄片《神人之家》:叩問信仰,解答卻是家人
ifilm|傳影互動–(神人之家電影發行)
【燦爛時光會客室】第396集|當信仰與家庭成了「壓迫」 每個人者住在平凡的《神人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