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個題外話,大家都知道影片是很棒的身心調劑;電影就像是一場又一場夢境或故事,只要畫面夠大、描述夠細膩、氛圍夠立體,就能讓人有置身事內的錯覺,進而讓觀賞者有情緒宣洩的舒壓體驗。
太深入的電影分析我沒影評熟悉,但要怎麼定義這種融合了黑色幽默與驚悚元素的電影?故事極俱備諷刺意味,卻又深深感受到每個角色嘗試在餐廳裡故作鎮定與優雅;說這場晚宴虛偽表淺,卻又是如此華麗與內斂,令人目不轉睛地盯著主廚展現極致廚藝。 這種微妙的平衡,創造出一種致命的吸引力,與此同時每位貴賓卻又亟度想落荒而逃、打從內心被恐懼綑綁。
能將這麼多複雜情緒,揉捏在一個故事中,真的只能用「美」來形容。
<講了這麼多前言,就是要防雷~>
<講了這麼多前言,就是要防雷~>
<講了這麼多前言,就是要防雷~>
要進入這五星饗宴這主廚的餐廳,從訂位登船開始,我們被迫接受了一連串的分類與被分類。
第一層是被評價與被審核:有資格訂位和沒資格訂位的人。隨著故事進展,我們跟著女主角,默默地加重了這些心裡的位置:我是什麼身分地位?比鄰而坐的是什麼樣的身分?我需要配合哪些應酬?我需要為這張餐桌隱忍哪些人際規則?
多元文化諮商中的社會正義
如同導演被採訪時所說,他很喜歡這種素材,並且結合《泯滅天使》、《寄生上流》、《戰慄遊戲》等影片作為啟發,進而完成這部作品。 這類型故事對於熟悉多元文化諮商的諮商心理師來說,很快就可以聯想到所謂「非主流族群的情緒代價」。簡言之,非主流群體與主流群體的生命經驗,主要來自於各種實際物質層面與心理層面的歧視與不均等,「通常」非主流的群體,往往都得承受著可意識或不可意識到的污名化與歧視。
例如這部電影中,女主角需要承受的歧視,大略包含了:種族、學歷、性別、年齡、階級、經濟、文化、工作職業等等。在處理這類議題時,最棘手的是,女主角很可能感受到其他人隱微且不明顯的攻擊,而且越來越明顯、越來越無法忍受,以至於她生氣到跑去洗手間抽一下菸;然而當她反應不舒服時,多數人只會感覺到莫名其妙、不會認同,甚至會覺得是女主角不得體、想太多、找麻煩、破壞氣氛、或不知好歹。
在這種情況下,邀請女主角來餐廳吃飯的男主角,就可以作為主流群體/既得利益者的代表。
他「有錢」買得到餐廳入場卷、甚至還可以為女伴出資;
他「有辦法」偷竊這餐廳的菜色機密;
他「了解」這些料理的藝術價值與美感;
他甚至「知道」這場餐會的終點是死亡。
所以他付了他「認為足夠」的費用之後,要求女伴陪他共赴死亡,因為「餐廳不招待單獨的客人」。且在男主角的道德價值觀中,認為這些致命的資訊「不需要」告知被他購買的女主角。讓觀眾真的是越看忍不住越倒吸一口氣,深深搖頭。
貼近少數/非主流/弱勢群體,指認出這些不平等,並為受到社會系統性壓迫的人們發聲、倡議、宣導,藉此合理改善個案的生活系統正是多元文化的社會正義。
多元文化諮商的複雜性與文化同理心
多元文化諮商最特別的地方就是,不同文化脈絡的同理相當複雜,且對諮商師本人的自我覺察(自我盲點)充滿挑戰。
有些人可能會覺得女主角的處境在電影中很明確,她就是弱勢的代表。
對男主角比較簡單認定,他就是個強勢文化的人。要批判、憤怒來理解或面對男主角,是容易的。
然而在男主角的處境中,他強烈的想要獲得主廚的認同,甚至想要「加入」主廚廚房裡作為員工,好獲得歸屬感。究竟是怎樣的生命經驗,讓男主角的信念與價值觀會如此?即使是失去性命也想要「yes, chef!」?
電影中並沒有對男主角背景有太多描述,多一點線索,是男主角即便被餐廳抓包偷拍食物,他依然沒有感受罪咎或恐懼,反而持續懷抱強烈的情感與動機,想要加入主廚餐廳的員工一方。這當中究竟發生了什麼事,使得男主角會有這麼強烈的癡迷?
對現象不急著批判,而是抱持好奇與開放的態度,對多元文化諮商心理師來說,是相當重要的特質之一。
在文化同理心的概念中,就好比助人工作者通常比較容易對家暴受害者產生同理,因為這符合我們對家暴與助人工作的基模;又當工作者接觸越來越多家暴案件後,會發現更多複雜的議題,例如:互為相對人、成年子女暴力、手足照護、失功能單親家庭造成的嬰幼兒子女死亡之相對人服務等。
又或者,青春期的孩子對於性別認同感覺到痛苦時,助人工作者脫口而出,當今台灣都已經通過同婚法了,目前接受的人也越來越多,要有信心!
這乍聽之下不僅有法律依據,還符合助人工作者的價值觀(這個工作者可能甚至去參加過同志大遊行和公投來倡議多元性別),但這麼應對孩子的困惑,是隱含了無法理解這個孩子當下的迷惘與他正在經驗到的性別認同焦慮。※這並不是代表這句話不能說,而是助人工作者要理解自己語言的目的與動機。
因此關於多元文化諮商的相關研究指出,當越來越多變相不符合助人工作者原本的服務價值觀時,助人工作者同理個案的能力就會逐步地越來越稀薄,回應也會離個案真實感受越來越遙遠。這當中有非常多層次的價值觀需要去突破與自我覺察,如此才有辦法立體地去理解個案的感受,而非扁平甚至只有到點對點的同理。
當代文化中的僵化與綑綁
回頭來說,現代職場總是必備著情緒勞動隱形成本,專業能力不論對個人來說有多麼珍貴,在市場上終究會被貼上標價。
主廚在過程中,不斷的精進、不斷的失敗、不斷的被評價、不斷地被挑戰;帶著一次又一次的努力,一次又一次的克服、一次又一次的蛻變,然後不知道在哪一次的心理歷程中,他不得不放棄自己的原則、堅持與信心(那美味的起司漢堡),然後邁向扭曲極致的康莊大道,終至整個心理崩壞。
系統最複雜也最有趣的地方,是每個人都是由許多脈絡交織而成的一個微縮型歷史動態生態,既彈性、又堅硬,同時彼此互相牽連與影響。而任何一個個體自我不安穩或自體內部系統開始強烈的震盪時,周圍的人們必定會跟著一起被影響。
系統(或說是每個個體)彼此之間,剛開始只有輕微感受到一點點,人們還很容易抽離,大不了就是放棄某個新嗜好、新職場、新學校,換一個地方待,還有力氣可以選擇放棄;但是如果隨著漩渦走,就會開始慢慢接納這些事物在身心上帶來的改變、越來越習慣、投入成本越來越多。
直到某個時間點,漩渦的力道開始會拉扯到個體,叩問著:「你是誰?我是誰?你願意為我改變到什麼程度?你有多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大部分的人越是靠近漩渦中心,就越是無法動彈,一方面是機會成本過高犧牲太多,一方面也是被肯定太多(自己在該系統、該領域可以影響或吸引的其他人的能力也變強)無法自在地放下,導致一個隨波逐流(且逐漸朝中心靠攏)的動態平衡狀態。
至於哪些人會走到動態系統這大漩渦的正中央?
颱風眼的中心位置通常是萬里晴空,甚至可以看到藍天或星星的。
只是位在颱風暴風圈中的人們,絕大部分都很難推測放晴後,風雨究竟會造成多少損失?水庫賺進多少水量?或「一天又平安的過去了,感謝飛天小女警的努力!」認為這是平凡無奇的、另一個賺到的颱風假?
在五星饗魘中,多的是動彈不得,被卡死在僵局裡面的人。
光是靠運氣企圖反抗的人(嘗試逃脫島嶼的男性們、曾經嘗試跟海巡署求救的演員),並不是完全沒有機會,但多半還是會因為遵守「遊戲規則」與表層的同理,導致失敗或高脆弱性(一次打擊就放棄或僵直無法動彈)的局面。
這種時候只有「完全的局外人/深度同理主廚內在經歷的局內人」、純然「意外」的存在(看看主廚多麼糾結於突然出現且不在名單上的女主角到底是誰)、清楚知道自己的價值觀、從來沒有因為環境際遇而放棄堅持的人(也就是本部作品的女主角),才能有足夠的心理力量來逃離這場漩渦般的體制綑綁。
最終,主廚簡單的將人們分成給予者與索求者,只讓女主角帶著過往單純的喜悅(起司漢堡)逃離,並且在最後將兩種類型的人通通一起燒死,成為一道甜點收場。完美地劃下警世的句點。
以上為《五星饗饜》與多元文化諮商觀點的分享,歡迎轉發給有興趣的朋友參考。若您在閱讀後有想要進一步討論,歡迎與我們<哈米思信箱>聯絡。
外部連結:
五星饗魘:https://www.imdb.com/title/tt9764362/
《五星饗魘》大受好評!導演 :「我受到《泯滅天使》與《寄生上流》影響。」https://news.agentm.tw/241514/五星饗魘-導演-談-泯滅天使-寄生上流-戰慄遊戲-影響/
被壓榨的一代:中產階級消失真相,是什麼讓我們陷入財務焦慮與生活困境?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14236
劉志如、陳淑瓊(2021)。種族文化同理心:同理心概念之擴展。輔導季刊,57(4),11-20。https://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DocID=19966822-202112-202201260021-202201260021-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