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與生命手記:關於愛、失落、存在的意義》

歐文‧亞隆(Irvin D. Yalom)是美國當代心理治療大師之一,他極度擅長書寫,不論是心理治療教科書到心理治療小說,都是暢銷著作;其大部分的作品都與關係、愛、存在主義、死亡、自由、孤獨、意義有關。

「我始終守著她,數到她的最後一口呼吸。
還有那最後一吻,在她冰冷的臉頰上——
那才是真正道別的時刻。」 歐文·亞隆

亞隆的書很好看,不管是哪一本都值得一讀再讀,每次讀起來又可以看人與人之間互動的細節或不同議題穿插的故事性,再帶出深度學術底蘊的專業脈絡。當知道亞隆有一本與死亡、臨終如此靠近的書,對此議題浸泡十多年之久的我,幾乎第一時間就買了,結果這成了我看得最慢的一本書。

《死亡與生命手記:關於愛、失落與存在的意義》這是亞隆夫婦在面對病痛的後期,經歷治療、希望與無望、恐懼與勇敢、愛與存在之間,既真實又刻骨的互動,在愛之中,我們既需關注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也同時在意、在乎著對方的感受及需求,而死亡的不可逆性,使這個天大的難題極難有,總會有一方悲憤、失落、焦燥,被前所未有的憂鬱籠罩。

當我們有意義的活過,死亡就不可怕

全文幾乎一直不停的在告訴彼端(包含讀者),也許也是心靈必要的慰藉:回首過往,了無遺憾,我們已經盡力做到自己的成就,結識許多傑出的人,在愛與關懷中活至今日。全文也一再的表現出,即使大師如亞隆夫婦,受萬人景仰(甚至更多,遍佈全球),在死亡面前,仍需經過焦慮、拉扯、失落憂鬱、接受、放手,然後持續依附(英文)、賦予意義,再繼續生活。

思及至此,有意義的活過,談何容易?

大師如此,我們這無名小卒何以達到無憾,且有意義?

這個巨大的問號,第一時間讓人感到無助且慍怒,但同時看著亞隆夫婦幾近修行般的反思、覺察自我狀態,並願意如此私密的分享給大眾。我發現,這是一個歷程、一條無盡的路,就像亞隆在許多章節的影子中,也是不停的,感受、思考、掙扎、困惑、解惑、找到意義、放進某個收藏盒中,繼續下一個時刻,不停的,不放棄思考與覺察。

持續連結賦予意義(悲傷的意義治療理論),這兩個哀傷復原任務,是經過漫長發展後的產物。讓生者與往者展開新的連結,使死亡不至於程為關係永遠的剝奪,並作為關係的終結。透過生者與逝者之間的關係轉變,使死亡更像是章節的段落或結尾,翻到下一頁就接續下一章,故事仍在進行,先前的章節鋪成仍然存在,在後續生活故事的影子裡。
就像以前的漫畫棋靈王(後譯:棋魂)中,佐為的離開,阿光遍尋不著,對圍棋轉而害怕,對生活失去樂趣與方向,直到他發現,佐為活在他的棋中,佐為曾經「存在」,在他的影子裡、故事裡,賦予了另一種生命的意義,也在這個時候,他得以往前進,得以回到自己熱衷的志業中。在我與許多失落的人互動中,都再再與這些歷程同在,每個人都有其獨特,卻也共通。

哀傷,是我們勇敢去愛所必付的代價。
每個哀傷都有獨特的、不容一般化的、卻不得不承認其中存在著共通性。

前一句,是亞隆說的,後一句,是我的補充。亞隆夫婦結縭與深愛彼此65年,這句話一再被亞隆夫婦強調著,再無人能體會,這麼長久緊密的關係,遇到死亡魯莽介入,是亞隆強調的慟。與此同時,亞隆本身就是極資深且陪伴喪偶者不勝枚舉的大師。他自然了然於心,這些慟會過去的,會有一個大數據的歷程,會有一個新的里程碑,只是過程可能是生命中最黑暗的時期。

書中也提到,編製許多教科書的亞隆,試著以科學、理性的分析,理解自己的狀態,包含現實經歷的記憶、隱性記憶與感受記憶是分開的三種迴路,互相獨立,彼此時常衝突;在喪偶經驗中,性需求是會改變的。同時,哀慟的感受是如此真實,在這種無法透過理性思考的時刻,他透過求助心理治療來緩解。他理解諮商中那深刻的同在與理解,對自己有所幫助;他也理解此刻需要幫助的自己,不需要擔心會被世俗或自己的高度綁架,他選擇謙卑且誠實的與自己同在。

「親愛的瑪莉蓮」這是一句沉痛的乎告,也是終可道別之語。

身為心理背景的人,老實說,我並不認識亞隆的妻子,僅藉由這次閱讀的機會與簡略搜尋,試著認識這位女性主義者及法文學者。但在短短書中幾個篇章,我對她的敬意油然而生。她堅強且真誠的與亞隆溝通著自己的病痛,不帶責備、哀戚或憤恨,更多的是了然。她知道丈夫必經沉痛的過程,知道自己社交的影響範圍,知道如何替自己善終,不假他人。這是何等的勇敢,不閃不躲,溫柔而堅定,嘗試照顧到所有與她連結的人。

在最後一章,亞隆決定給瑪莉蓮一封信,他知道需要這樣的結尾。就像一個深刻的道別,訴說思念,轉變彼此的關係,並如何將摯愛持續連結於靈魂深處、擺放好位置,也像是給自己對於摯愛的承諾「我會好好活下去讓妳存在於我之中,即使妳不存在了。」

存在,在此時,牽引宗教信仰,涉及哲學宏觀,很難在小篇文章探討。但意義與真實,是這本書最深刻的部份,在死亡面前沒有人可以別開頭,每個人總有死亡焦慮,而我們可以做的,是找到自己意義,繼續不停的思考且認真的活過。

道別,不是一個容易達到的兩個字,它需要先承認多方的缺席,自己的失去或被遺棄,也許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憂鬱沮喪、接受(悲傷五階段),或是經歷自責、矛盾、掙扎等等的感受,來來回回。也有時候,拿著照片哭泣、憂鬱,有時候又振作工作不再沉浸其中(雙軌擺盪理論)。

這些都是正常,且需要時間的。


以上是【死亡與生命手記:關於愛、失落、存在的意義】一書的分享。
若您也正在面對相似的生離死別,如果一個人很難,跟親朋好友說又怕影響他們或不被理解,<哈米思信箱>也可以是一個選擇!


內部資源連結:

如何走過苦海流離:《最後一次相遇,我們只談喜悅》 – 哈米思 (heart-miss.com)

外部資源連結:

https://zh.wikipedia.org/zh-tw/歐文·亞隆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89930→博客來書籍簡介

歐文.亞隆《死亡與生命手記》國際線上新書分享會→時間約100分鐘
error:
返回頂端